Capital HK因時制宜 造就商機11月6日2024年好奇心能擴闊眼界。身處香港,時常被高科技和技術包圍,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地球村居住了不同文化和制度的民族,自然需求也各異。先進國家和地區支配了大部分資源,還壟斷了經濟和金融,而事實上,全球人口86%來自發展中國家,許多人仍然生活在貧窮之中,甚至受到疾病和饑餓的困擾。繼續閱讀
EJ Tech風之力6月5日2024年毫無疑問,經濟和減排帶動近年電能車迅速發展。但從潔淨能源角度來看,氫能、水力和風力發電、太陽能等才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最佳選擇。然而,近年因利率高企和材料成本上漲,這些新能源發展放慢。儘管如此,潔淨能源中長期的前景十分正面,不僅符合真正環保要求,亦有價有市。繼續閱讀
經濟通互信與合作:變局中的選擇5月30日2024年隨著大國博弈所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不斷上升。本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對一系列中國進口產品大幅提高的關稅,涉及約值18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半導體等科技產品成為首當其衝的對象。眾所周知,美國長期以來一直採取嚴苛且針對性的經貿政策來企圖遏制中國經濟發展,因此金融業和製造業市場對此舉並未感到驚訝,而政經界普遍認為這一舉措與年底的美國大選密切相關。繼續閱讀
EJ Tech培育工業專才 引領香港未來1月10日2024年自美企OpenAI推出人工智能聊天程式ChatGPT後,各種人工智能及相關產品門庭若市,引發教育及工商界別針對這類技術,對教學和營運影響的熱烈討論,工業和創科界更對前沿科技的發展引頸以待。談到不少工種將被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屬於去年的熱門話題,各有論點,在此不贅。筆者認為,人工智能將是工業界技術人員的機遇。繼續閱讀
EJ Tech中德關係互利共贏10月11日2023年德國社民黨聯合主席克林拜爾(Lars Klingbeil)今年6月訪華時,指「中國是歐洲的一個重要夥伴」,強調加強雙邊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中德自十九世紀末已有交流,德企來華投資及通商有百年歷史,西門子公司及克虜伯公司的工程人員,曾協助中國建立現代化的發電廠及鋼鐵廠,1903年德國投資在山東青島採用德國的釀酒技術生產啤酒,是中國歷史最悠久啤酒之一。繼續閱讀
EJ Tech港式工匠精神8月9日2023年香港正積極邁向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官產學研已成為創科必備條件。回顧香港製造業曾經的輝煌成就,對經濟和社會民生作出重大貢獻。香港廠商把握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在八十年代陸續把生產線北移,並受益於歐美對輕工業產品需求激增,形成了「內地加工,香港出口,歐美受惠」的三贏局面。繼續閱讀
EJ Tech工業創新 推動循環經濟7月12日2023年全球對疫後復甦抱有期望,各國均有政策推動經濟和改善民生。香港工業界面對歐美訂單減少、供應鏈問題及成本上漲等挑戰之餘,亦期待創新科技可以增強競爭力,帶動經濟發展。作為全球大型工業展覽會之一,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的「2023國際橡塑展」是復常後人流最高的工業展覽,吸引全球逾3900間參展商出席。今年主題是「綠色、智能、先進」,筆者相信經過疫情的沉澱和默默研發,工業製造界將展出大量創新產品及技術,帶來合作商機,利用科研成果增強競爭力。繼續閱讀
Capital HK全球糧食危機迫在眉睫7月27日2022年討論起烏克蘭戰爭,普遍的關鍵詞是「武器」、「制裁」、「能源」和「難民」,但影響全球近80億人的糧食短缺問題卻沒有受到充分的重視。作為主要糧食出口國的俄羅斯因為遭到國際制裁幾乎無法出口糧食,而素有歐洲糧倉之稱的烏克蘭則超過30%耕地淪為戰場,其黑海的港口更因戰爭被封鎖,令歐洲、中東國家及整個非洲大陸都要面對不同程度的糧食供應不足問題。在新冠疫症肆虐下,近年消費者食品價格上漲,世界各地無力負擔健康膳食的人數增加了1.12億,總數接近31億,這數字在俄烏戰爭破壞供應鏈後進一步推升,更影響糧食、肥料和能源的價格。繼續閱讀
Capital HK重振經濟 如履薄冰6月16日2022年東方明珠亮起來,慶祝「魔都」復活了。6 月 1 日本是平凡不過的日子,但卻因為上海封城兩個月後全 面重開,市民都於零時零分都湧出來慶祝。然而上海作為中國主要金融和物流中心之一,封城措施可謂 牽一髮而動千鈞。長三角幾個省市數以萬計製造業因此停止運作,產生的供應鏈斷層更影響全國。因此 解封只是重啟民生和經濟的第一步,緊接下來是一連串的經濟恢復措施,這些重振經濟措施更要確保 Omicron 新型變種病毒不會再次傳入內地,以免觸發政府再次以封城為抗疫策略。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