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ital HK青藤大灣區創科交流2月1日2024年入冬以來,大家都面對乍暖還寒的天氣。這樣的氣氛中,一群懷着學習熱誠的青年人踏上了粤港澳大灣區城市 —— 深圳。為期兩天的交流學習之旅中,他們深入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聆聽了它有傳奇發展故事,並展望了它未來的宏大鴻圖計劃。繼續閱讀
經濟通愛國主義教育11月2日2023年上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使國民團結抗戰,國共兩黨也團結起來共同打擊侵略者。然而,隨著抗戰勝利後,人民聚焦經濟和生活,愛國情感出現疏遠。尤其在改革開放獲得成功後,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崛起感到壓力,因此,通過制裁和打壓以達到阻止中國發展的步伐。從2014年非法「佔中」至2019年的社會暴亂,香港出現了全城規模的騷亂活動,除了部分人士累積多年的仇中現象、特區政府施政不善,亦有國外力量介入,種種都引致這場動盪。 經過國安法實施及三年疫情的冷卻,香港整體社會回復正常運作,但大量人才和資金的移出使香港受到了嚴重損失。此外,更有不少年輕人因暴動罪鋃鐺入獄,影響前途。「硬破壞」雖已過去,而「軟對抗」揮之不去。香港既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也要加強愛國精神及公民教育意識,以免重蹈覆轍。 在國家層面方面,為了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根據憲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愛國主義教育法)並在10月24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 愛國主義教育法共有五章(總則、職責任務、實施、支持保障和附則),主要目的是具體推動和宏揚愛國主義精神文明及鼓勵組織愛國活動,將愛國教育制度化。而香港媒體更關注的是第四章支持保障部分的條文,其第37條及38條。37條是指任何公民和組織都應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不得做出侮辱國旗、國歌、國徽等五項行為;38條是列明各教育、文化、旅遊及媒體等單位應當按照法定職責,對違反第37條規定的行為及時予以制止。由於愛國主義教育 法成為法案,當中除鼓勵、獎勵愛國主義教育亦有「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雖然愛國主義教育法並非直接適用於香港,但本港同樣有責任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特首在最新的施政報告隨即公布多項相關政策,包括成立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全國人大常委李慧琼表示樂見施政報告提出相關措施。她期望「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除統籌政府內部,亦會結合民間力量。至於香港應否就愛國主義教育立法,需留待政府決定,但認為要讓市民認識國家歷史、國情和最新發展,這不一定需要透過立法處理。 而另一方面,施政報告亦強調「23條」立法將在明年底前完成。雖然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表示這是憲制責任並已是「遲交的功課」,但相信「23條」立法亦將會是下一波被西方國家發動輿論攻擊的藉口,甚至新一輪對負責制訂條例官員的制裁。香港是知識型經濟城市,一直都享有特殊的國際地位,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獲得「超級經貿聯繫人」的角色,既以中國香港人身份游走內地省市,亦以實施普通法的亞洲國際都會揚威海外市場。顯而易見,在當今內地經濟崛起及地緣政治下,特殊身份已是明日黃花。但香港能否放下昔日的光環,發揮新獅子山精神,利用創新科技、基礎研發、中西文化等軟實力再創高峰?讓我們拭目以待。《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廖錦興》 繼續閱讀
Capital HK少訊考察交流 踏足祖國河山10月18日2023年「我中四時跟少年警訊到國外交流,嗰次係我人生第一次搭飛機,真係好難忘!」高大威猛的香港警務處助理處長、港島總區指揮官郭嘉銓(Kenneth) 站在台上,道出少年時代的難忘回憶。對於很多人來說,在香港出外旅遊可能司空見慣、普通不過的事情,事實上不少基層家庭的年輕人從未有出國旅行觀光的經驗,就算回到內地探親也不出廣東省,因此能踏出香港到內地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繼續閱讀
經濟通中國工業化發展的經驗7月27日2023年中國的崛起經歷了一段不平凡及艱辛的過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最終強起來。對於成長於千禧年代年輕人來說,房子、汽車、智能手機、出國旅遊等,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他們對互聯網中形容中國從一窮二白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許不以為然。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之始的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漠視及欺凌,不僅技術、制度、財力等都遠低於西方國家,更面對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國家積貧積弱。 *改革開放造就世界工廠* 繼續閱讀
經濟通鑒古人之智慧,知今人之所處5月4日2023年上月,筆者出席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主辦的中國歷史與社會研討會,由立法會議員兼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劉智鵬教授以「鑒古之今-在當代地緣政治的語境中閱讀中國歷史」為題作分享。近年,即使小學生也懂得甚麼是地緣政治,但在香港的學術界中,對從當代的地緣政治了解中國歷史與社會的關係,並進行評論和分析的人並不多見。 劉教授先在研討會上從中國傳統價值觀中指出遠至孔子的《三達德》:「智、仁、勇」;管仲的《四維》:「禮、義、廉、恥」;到近代孫中山的《新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闡述植根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思想,均以禮、信、仁、義等和平共處的中庸為主軸,劉教授信念上堅持「人貴於物、以人為本、群體本位」,這些傳統價值觀亦從中國歷史中可看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