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崛起經歷了一段不平凡及艱辛的過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最終強起來。對於成長於千禧年代年輕人來說,房子、汽車、智能手機、出國旅遊等,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生活方式。他們對互聯網中形容中國從一窮二白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許不以為然。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之始的近代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漠視及欺凌,不僅技術、制度、財力等都遠低於西方國家,更面對不少喪權辱國的條約,國家積貧積弱。
*改革開放造就世界工廠*
哪個國家不想富強?這意味可以讓人民豐衣足食,得到基本的保障和尊嚴。在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政策中,那幾代人算是摸著石頭過河去探索發展的道路,香港在這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過程作出了極大貢獻,亦是互惠互利的發展模式。
中國充分利用勞動力、土地資源和政策優勢,把握歐美國家的強大消費需求的時機,強化加工出口的能力,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是工業的主體和核心,2010年以後中國便成為世界產出第一的製造大國。在聯合國工業大類目錄中,中國是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製造能力的國家,現有500種主要工業品中有220多種產量位居全球第一。
*理解中國製造*
如何能更了解中國怎麼成為世界工廠?筆者推薦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黃群慧所長所編著的《理解中國製造》(Understanding China’s Manufacturing),書中詳細解釋中國成為製造業強國的背景和過程。而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列出中國發展製造業的短板及未來面對的挑戰。在「大而不強」與「雙端擠壓」的篇章中,黃所長指出製造業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等問題:一) 中國製造業中,鋼鐵、石化、建材等行業的低水平 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並長期存在,去產能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二) 中國製造業存在相當數量的「殭屍企業」,優質及世界先進製造企業相對不足,雖然美國《財富》雜誌2017年全球500強中,中國企業有115家僅次於美國,但製造企業很少,更多是規模指標佔優,在創新能力、品牌、嶄新商業模式等方面不足。三) 製造業產品結構發展不平衡,高品質、個性化、高複雜性、高附加值的產品的供給不充分。產品檔次偏低,標準水平和可靠性不高,高端產品品牌培育不夠。
面對「雙端擠壓」方面,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善用資源把握全球化的重大機遇,積極融入全球化分工體系,逐步推進內需和出口兩個市場同步發展。隨著全球經濟提升和消費模式改變,消費者對產品品質和服務的要求上升,這使得中國製造業也呈現出在全球價值鏈中從「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趨勢。然而,中國面臨著幾個方面的挑戰。首先,在整體成本欠競爭力,其次和東盟國家擴大低中端製造業的發展,可能加劇中國製造業在低端市場上的競爭壓力。最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令走向中高端所需的再工業化或工業4.0等先進技術受到限制,可能會面臨雙端擠壓格局。
*中國工業化的重要經驗*
近年,東盟國家大力支持製造業發展,無論在政府政策、土地、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力度都是前所未有。從宏觀角度看來,這有些借鏡了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中的工業化經驗。在《理解中國製造》書中,作者認為中國工業化基本經驗在於遵循了一個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基本原理,具體就是一個大國工業化進程的基本共性規律,但又尊重了自己的獨特國情背景,這種稱為「國情背景優勢」。
中國工業化的重要經驗在於戰略要點和 產業發展政策體系: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穩中求進保證產業持續成長和工業化進程持續深化。二)正確處理市場和政府的關係,不斷提高產業效率,促進產業向高端化。三)正確處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促進產業合理布局和區域協調發展。四)正確處理市場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培育全面持續的產業發展動力機制。五)正確處理全球化與工業化的關係,形成全面開放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六)正確處理城市化與工業化的關係,促進產業和人口集聚效率提升與社會民生協調發展。
《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廖錦興》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