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各界廣泛討論旅遊業的未來發展,疫情過後原本期待國際旅客會重臨,實際情況卻令人大失所望。旅遊業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在2018年佔整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高達4.5%,不僅為香港帶來經濟收入,亦帶動多個行業發展,吸引全球商旅客造訪這座東方明珠。
遊業是香港的經濟支柱之一,在2018年佔整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例高達4.5%。 (中通社資料圖片)
如今香港旅遊業面臨內外夾擊。在高昂租金和固化的營運模式下,商家在過去或許仍能獲利,惟經濟下滑、地緣政治和人手流失等因素出現後,若我們只關心港人北上消費、租金高昂和內地遊客低消費,就會偏離正確的焦點和方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香港服務業必須升級和轉型,跳出固有的模式,擁抱創新思維。
過去,旅遊業主要以歐美客為主,港人憑藉英語能力便足夠應付。然而,現在歐美客減少,亞洲和南美旅客增加,商家應培訓和增聘能夠操目標地區語言的從業員。此外,政府過去推廣旅遊業時,主要集中介紹本地景點,眼見周邊城市群已建立起各自的旅遊特色,香港應該善用這協同效應,以粵港澳大灣區旅遊作為焦點,通過聯網交通、綜合優惠和特色旅遊等方式來「做大個餅」,讓旅客可以由過去3日2夜的香港遊,變成6日5夜的大灣區遊。
香港滙聚了全球出色的藝術工作者和文化機構,近年大灣區其他城市也積極推廣文化藝術產業,並做得有聲有色。香港擁有集中的文化藝術表演場地,大 灣區則有大型策展空間及完善的交通娛樂配套。因此,大家可發揮協同作用,吸引喜愛中西和華南文化藝術的旅客。香港旅遊發展局數據顯示,今年本港旅遊業有回暖跡象,截至4月,有1462萬名旅客訪港,其中長途客增長130%,新興市場旅客大升196%;來自美國及加拿大旅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多80%,可見香港仍具吸引力。
香港具有多元餐飲文化、靈活的服務模式、完善的旅遊設施、安全的社會環境及便利的交通系統,都有助於旅遊經濟發展。若仍憧憬能回復昔日大量歐美旅客來訪,又或內地旅客來港掃名牌,是不切實際的。良性競爭可看出自身不足,並予以改善,北上消費熱潮贏在「性價比」和「新鮮感」,香港服務業要與時俱進提升水平,也要尋找特色。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升級轉型是必然的,與其天天埋怨人家好生意,不如把握優勢尋求突破,創造未來。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