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塔的歷史文化意義

廖錦興博士| 7月14日2022年

對於不少喜愛旅行或遠足人士來說,燈塔是旅途上不可或缺的景點,但在「打卡」後又有多少人會了解它背後的歷史、設計、功能?燈塔象徵守護、不離不棄、無私奉獻和希望,西方更有燈塔學(Pharology)主要研究燈塔的構造、訊號、照明和歷史意義等。據搜狐網報道,全球目前有超過22300座燈塔,當然還有數不清的燈塔已因戰火、天災或土地資源關係被毁壞或拆卸。

歷史文獻記載世上第一座燈塔埃及亞歷山大的法羅斯燈塔,約高130米建於公元前280年,距今2300年。據稱當年一艘坐滿皇室成員的船隻從歐洲回來駛入亞歷山大港,由於月黑風高,駕駛員沒法看到海面情況導致觸礁沉沒,船上無一生還,所以托勒密二世便下令建這燈塔,後因地震而摧毀了;現存最古老的燈塔海格力斯塔(Torre de Hercules)位於西班牙北部拉科魯尼亞,建立於距今1900年的古羅馬時期;健力士世紀紀錄全球最小島嶼位於大西洋錫利群島的「主教岩石」,實際上只是一座49米高的燈塔,來往內陸和燈塔的交通工具亦只是直升機;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燈塔懷聖寺建於627年,塔高36米,由穆罕默德派人來華傳教時在廣州建造,當時該塔位於珠江邊,入夜後塔頂懸燈,導航來往船隻。

此外,香港亦有文化團體及院校對燈塔古蹟的研究,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圖書館在6年前啟動了「燈塔古蹟保育研習實踐項目」(Lighthouse Heritage Research Connections)(項目)。項目鼓勵不同專業的學生考據中、西歷史文獻,從不同的視角了解香港港口與燈塔的歷史發展。項目負責人景祥祜教授亦是邵逸夫圖書館特別顧問,表示:「此項目將歷史文獻、古蹟考察與建築與土木工程、翻譯與語言、媒體與傳播、創意媒體等範疇專業連接起來,由學生在教室課室外,發揮自身專業技能和研究興趣,對香港、澳門、澎湖和馬來西亞的燈塔古蹟建築進行實地拍攝和測繪調查,配合在海外尋獲的歷史檔案文獻,製作成紀錄片,透過新媒體方法展現燈塔的歷史樣貌,重現燈塔古蹟的歷史記憶。」

該項目獲中國國情研習促進會(國情會,ACTSHK)提供資助,國情會創會會長張伍翠瑤博士更帶領一眾理事及會員全力支持此具有歷史意義的項目,協助與政府燈塔管理部門協調,捐款資助同學到境外調查研究、拍攝紀錄片。燈塔古蹟研習實踐項目的紀念特刊共有5個章節,從中可見研究團隊如何以燈塔為主軸,從歷史、文化、建築和創意媒體連接起來。第一章有以文學風度描寫燈塔的「雲淡風輕」,第二章以紀錄片去看故事的「說故事的人」,而第三章是用3D模式創作的「憶築創作」,第四章以多個與燈塔相關的展覽為主題的「多元與共融」,第五章展示不同地區的燈塔研究論文的「學術傳播」。

筆者本年曾到美國加州蘭喬帕第斯燈塔(Point Vicente Lighthouse)參觀,這座建於1926年的古老燈塔屹立在維森特角懸崖上,對著綿延的海岸線和相鄰的公園,每天均有關注鯨魚人士在該處觀鯨及紀錄數據。燈塔不僅是一個城市的旅遊景點,而且包含多種具啟發性的歷史印記,若大家將來到外國的燈塔旅遊觀光,除打卡留念也可多點了解其背後的歷史文化意義。《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 廖錦興》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