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糧食危機

廖錦興博士| 5月27日2021年

在 71 年前,時任美國國務卿迪安·古德哈姆·艾奇遜(Dean Gooderham Acheson)在在他任內主導編寫了《美 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送呈時任總統杜魯門的信中說:「近代史上每一個中國政府必須面臨的第一個問 題,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政府是成功的。」當時不僅美國人不相信,也許連中國 人也不相信能解決此問題,然而今天的中國政府確實養活了 14 億人。本週初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 稻之父」袁隆平(袁老)病逝,深感惋惜。袁老多年以科研令水稻產量增加,養活了千萬計的人口,對國家糧 食安全作出莫大的貢獻。

根據上週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總人口為 14.1178 億人,而《國家統計局關於 2019 年糧食產量數據的公告》顯示,2019 年糧食總產量是 66,384 萬噸比 2018 年上升 0.9%,其中包括小 麥產 13,359 萬噸、玉米產 26,077 萬噸、薯類 2,883 萬噸和大豆產 1,810 萬噸。中國的糧食政策一直以來都 是以自給自足為目標,並在 1996 年發佈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中,就已制定了一系列諸如在大米、小麥和玉米 等農作物達到 95%自給自足的目標,但隨著人民收入增加和經濟發展,對糧食的質量要求也同步上升,要 達到自給自足去養活 14 億人口還是有很大距離。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蔬菜進口國,幾乎所有大豆進口都來自 於巴西和美國。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本年 3 月從美國進口 718 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的 171 萬噸激增 328%,相對於從巴西進口 316 噸。新冠疫症爆發時,抗疫用品的短缺令全球重新檢視各種物 資供應過於依賴中國的問題,而歐美因疫情停工停產及地緣政治嚴重影響依賴進口晶片的中國,汽車製造和 電子產品多個行業因缺乏晶片,而面對減產的問題。要將全球化趨勢逆轉至平衡供應的信心危機,相信沒有 十年八年都難以成事。中國作為生產大國亦不能獨善其身,將面對各方的政治打壓和貿易制裁,不可避免會 令經濟和民生受到影響。

在今年國家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是種子和耕地。國家玉米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李登海 說,中國現在有持證種業企業 7200 多家,但真正有創新能力的不多。而被譽為「南繁硅谷」的海南島省繁 基地擁有獨特的光熱資源,能縮短農作物 30%至 50%的育種周期。每年,全國 29 個省份的 700 多家農業 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和種業企業的近 7000 多名科技人員赴南繁育種。全國已經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 70%以上經過南繁基地的培育,同時為進一步加強自主種業的研究,南繁計劃建設 6028 亩南繁科技城,打 造全國種業創新基地。

根據世界銀行在 2015 年的報告,全球最大經濟體食品進出口比例中,中國食品佔商品進口額是 6.7%及佔 商品出口額 2.8%,比進口額 5.9%和出口額 10.1%的美國嚴峻,當然美國人口比中國少,亦不存在任何被 制裁的機會,因此作為戰略性產品的糧食,中國仍危機四伏。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去年發表報告, 指內地「十四五」末期有可能出現 1.3 億噸的糧食缺口,要解決中國的糧食隱憂,不只要面對城市化與農民 收入的矛盾,亦要從源頭開始理順對進口種子的依賴性。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