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互聯網法院 成新司法制度模式

廖錦興博士| 8月12日2021年

在互聯網年代離不開「網」和「雲」,由網購、電競、網銀、社交平台到移動支付等組成了大家日常生活。 疫情下在家工作和在家學習更已成常態,個人、企業至政府的數據都得依靠雲端服務。根據人民網資料,在 中國的互聯網上一分鐘可以發生的事包括:6.5 萬條微博被發出、39.6 萬人登錄微信、62.5 萬視頻被觀看、 1388 輛網約車呼叫、移動支付金額 3.79 億元。中國在發展互聯網科技方面走在世界的前面,自 2017 年設立 全球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Hangzhou Court of the Internet),及 2018 年先後增設北京互聯網 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這種創新方法顛覆了傳統審判流程。審判流程從線下轉移到線上,數據信息從實體 紙張轉移到雲端,所以立案、送達、調解、庭審、舉證等訴訟環節均有巨大變化,而這嶄新的審訊模式、在 線訴訟程序和實體裁判規則等也需要面對不少法律問題和風險,然而中國能走出這一大步,是具有勇氣和革 新的思維。

上述三家互聯網法院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利用自身組織、政策、技術和人才優勢,在案件審理、平台建設、 訴訟規則、技術運用和網絡安全等方面作出了不同的嘗試。在過去四年,通過信息技術革新和司法體制改革 的共同推動,互聯網法院有效實現了訴訟流程重構、訴訟規則和司法模式變革,提升了法院能力、質量、效 率和公信力,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寶貴經驗。在進一步推廣及完善互聯網法院,未來將朝向三大趨勢:

  1. 電子訴訟法,2018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佈《關於互聯網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確定了互 聯網法院案件管轄範圍和上訴機制,明確了身分認證、立案、應訴、舉證等規則,有力推動電子 訴訟制度機制,但在執行當中存在不明確因素,如電子訴訟法律地位、電子送達有效性、電子證 據認定等系統問題。因此,在條件成熟時應推動立法機關出台電子訴訟法,完善相關體系。

  2. 強化司法裁判指引,過去三年間北京、廣州和杭州互聯網法院通過審理不同審例,累積了不少裁 判和審判思路,如服務合同案、大數據權屬和首例公共數據不正當競爭案和科技犯案等罪行。這 些案例為同類互聯網糾紛提供可借鑑的審判思路,也為社會公眾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提供指引, 未來必須要強化司法裁判指引。

  3. 電子數據全面對接和共享,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的製造業界已廣泛使用,也 可循序漸進在司法工 作中推行智能技術的應用,為案件審理、審判監督、司法管理、社會治理提供全方位智能輔助和 決策參考。

中國的互聯網法院只是在初步探索階段,要全面落實還有漫漫長路,未來仍要克服種種挑戰和困難,如域外 司法管轄範圍受法律約束、重大涉外案件因級別管轄不能受理等問題,但相信隨著科技發展和累積經驗,互 聯網法院可以成為文明社會的一種新司法制度模式。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