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香港

廖錦興博士| 1月10日2024年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這句話出自香港特區行政區前行政長官兼全國政協前副主席董建華,他以引用清代《姓氏尋源。序》中的話來表達《香港志》的重要意義。為了編纂首部《香港志》(Hong Kong Chronicles),團結香港基金於2019年成立香港地方志中心。作為一個對歷史非常感興趣的人,筆者早已翹首以待。《香港志》是一部記載香港歷史的地方志,也是自1819年《新安縣志》以來香港的第一部地方志,內容涵蓋了香港歷史的各個方面,包括大事記、經濟、文化、社會、人物、政治等,目標是在2027年前把合共54冊的編纂工作完成,並提供英文版本。

《香港志》 (廖錦興提供圖片)

《香港志》 (廖錦興提供圖片)

筆者對《香港志》的官方網頁上「志在四方」中的「四方修志」內關於「《新安縣志》:揭開香港本來面貌」的內容特別感興趣。回顧香港的古代歷史,從秦朝到明朝,香港曾先後隸屬於不同的縣管轄,包括番禺縣、博羅縣、寶安縣、東莞縣和新安縣等。而香港這個名字最早是出現在明代郭棐的《粤大記》一書所附的《廣東沿海圖》上。距今約450年的明萬曆年間,香港被劃入當時的新安縣(此名含有「革故鼎意,去危為安」之意,反映了當時沿海地區海盜活動猖獗的情況),新安縣的地理範圍包括了今天的香港和深圳。

據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的《韓公亭》記載,明萬曆元年(1573年),在今天深圳市南山區南頭天橋北,曾經存在著一座南頭古城(又稱新安故城)。其縣城治所設在南頭,管轄範圍大致包括今天的香港和深圳。能夠建立起新安縣,主要歸功於當時擔任廣東提刑按察司僉事(主管法政事務的正五品官)的劉穩。劉穩(1519-1575),字朝重,號仁山,是明代湖南省衡州府酃縣(今湖南炎陵縣)人,他在嘉靖三十五年考中進士,後被派廣東,領南韶兵備道。

在明嘉靖年間,由於發生大災荒,東莞和增城兩個縣的飢民湧入縣城,大肆搶劫米舖和商店,這場事件被稱「辛酉之變」。由於南頭人口眾多,城內外經常出現飢民結伙搶米的情況,導致人心惶惶,局勢幾乎失控。另外,朝廷在南頭雖設有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南頭水寨軍事建設,但由於失去必要的設縣管理,導致頻受海盜、番夷及倭寇侵擾。面對當時內亂外危的緊急情況,劉穩巡視了南頭城後,專程前往南海縣拜訪了原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吏部左右侍郎、禮部尚書何維柏,並擬定了將南頭分縣的建議報告。最終,獲朝廷同意並賜縣名「新安」。其後新安縣的各項建設進展順利,其管轄範圍涵蓋了今天深圳大部分地區、香港全部地區以及東莞東部和東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劉穩調任廣東後,戍守海疆,深入瑶區,採取了恩威並重策略。一方面向當地瑶民宣示朝廷律法之嚴、軍威之盛;另一方面深入宣揚德政教化、善策良舉,為根治動亂。最重要的是,他成功地向朝廷上奏,讓新安建縣成為了一個縣級行政區域,為深圳和香港的未來發展打下了紮實的根基。

《香港志》內提到,歷史上與香港有關的地方志有《粤大記》、《廣州府志》、《廣東通志》和《東莞縣志》等。這些書籍展示了香港獨一無二的歷史軌跡和文化淵源。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有人認為歷史將會不斷重演,因此若能熟讀歷史,或許可對為未來提供更多啟發。《香港志》為對香港歷史有興趣的同學和人士提供了一個鑑古知今,啟迪未來的機會。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