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搜尋器輸入「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一詞,在數千萬項中文結果中包羅萬有,而首入眼簾的便是成立於1986年的公民教育委員會(委員會)。該委員會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豁下專責處理公民教育的公營機構,其總部設於政府總部。委員會一直致力在學校以外和社區推廣公民和國民教育。顧名思義,公民教育旨在培育公民意識的教育,因此委員會除非官方委員外,還有包括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教育局和律政司等八個政府部門的代表。
與公民教育委員會議後,參觀設於青年廣場的公民教育資源中心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根據去年底公布的青年發展藍圖中的《建設篇:青年參與,建設社會》,在18區成立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成立這委員會的目是讓青年為地區發展及工程項目提供意見,並開放委員會供青年自薦參與。筆者有幸參與其中,而因應新成立的18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對公民教育範疇增加認識和加強協作,公民教育委員會特別安排在6月底在柴灣青年廣場,與各區代表會面交流。會上介紹轄下四個工作小組(國民教育、宣傳、社區參與、公民價值及管理)。會議後,更參觀設於青年廣場的公民教育資源中心。
青年發展藍圖中,在18區成立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公民教育在互聯網和教學典籍都有頗多釋義。根據維基百科的解釋是「泛指培養個人作為公民或國民,行使義務與權利的教育活動,通過相關教材與教學方法,使學生對公民所應具有的權利與義務、個人與群體的關係、及相關的民主、尊重、守法、法治等的公民素養有基本了解和認識。」而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提及公民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來理解:「廣義和狹義,廣義指在現代社會裡,培育人民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明達公民的各種教育手段的綜合體,狹義是在養成與國家或社會公共生活一份子必要知識的公民科學。」公民教育亦有解讀為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在朋輩、家庭、社區、社會、國家以至人類社會中擔當的各種任務,所享有的權利和應承擔的義務。簡言之,公民教育包含法定地位、權利、義務、身份認同,以及美德和素養。
相比其他國家的城市,香港在公民教育方面其獨特的歷史 。英國殖民統治期間從(1841-1997年),香港基本是去政治化及去國家化。香港人著重工作和生活,而缺乏國民或民族意識。中學教育上,主要是經濟與公共事務(Economic and Public Affairs, EPA)。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對國民教育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直到2009年推行通識教育科,「批判思維」大行其道。加上種種內外因素影響,令香港市民對國家各方面產生誤解,只著眼於「兩制」而「一國」意識非常薄弱,以致後來所衍生的社會動亂,其中有莫大因果關係。
香港特區行政教育局自2021/2022學年起在中四年級開始推行公民及社會發展科(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培養學生建基於紮實的基礎知識,能從多角度思考的「明辨慎思」。並以「香港」、「國家」和「當代世界」的三個主題為中心,讓所有學生全面學習憲法、基本法和法治,並在涉及國家的部分了解香港所擔當的角色和作用,藉以加深認識國家的發展,以及國家與香港的關係。
誠然,公民教育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每個國家按照自己的文化、歷史、制度去向其國民提供相關教育。從互聯網資料,美國的公民學習、參與及信息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formation & Research on Civic Learning & Engagement, CIRCLE)在2012年就美國各州的公民教育研究報告中顯示,在美國50個州的學校都有類似公民教育的社會學習科目,而當中39個州要求教學課程至少包括一個與政府及公民教育科目,8個州要求學生參加規定有關政府及公民教育的考試等。由於沒有統一的教學要求,每一個州根據自身需求而制定公民教育課程。
筆者認為教育局在2023年4月印發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印刷課本編纂指引中的課程理念,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課程理念強調幫助高中學生了解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狀況,以及其多元化和互相依存的特質;並透過在學習過程中聯繫初中已學和高中各科的知識,從多角度理解、研習及探究不同的課題,從而建構更多關於各主題的知識,建立更 穩固的知識基礎,並理解課題、決策過程和不同解決方案的複雜性、考慮要點和優次,從而培養學生:
(a) 具備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及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b) 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 野;
(c)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慎思明辨、理性思考、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
(d) 掌握終身學習所需的技能,並且有信心面對未來的挑戰。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