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隨山上鶴 笛奏水中龍

廖錦興博士| 1月17日2024年

由民政事務總署和天樂合辦的「國蘊Teen樂」活動自去年底開始至今,在香港各中學校內舉行了多項活動,旨在提升學生的國民教育、文化培育、學校音樂共享以及職場體驗與實踐。上週,筆者出席了在北角社區會堂舉行以「竹笛縱橫談」為題的中樂文化交流講座活動,此活動由中國著名竹笛大師楊偉傑教授主講。活動採用現場參與和線上直播方式,方便有興趣的青年和學生可以在不同學校同步學習。

楊偉傑教授不僅講解了竹笛的歷史,還即場用不同種類的竹製吹管樂器作出了吹奏示範。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楊偉傑教授不僅講解了竹笛的歷史,還即場用不同種類的竹製吹管樂器作出了吹奏示範。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楊偉傑教授是中國首位獲得竹笛表演藝術博士學位的音樂家,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師從笛簫大師張維良先生。現任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並擔任竹笛表演與民族音樂碩士生的導師。此外,他還身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樂學會竹笛專業委員會名譽顧問及同時擔任多個樂團的藝術總監。楊教授是目前唯一一位在內地擔任全職竹笛教授的香港音樂家。

「笛子又稱竹笛,是中國傳統樂器,其歷史可追溯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是在民間音樂、戲曲、民族樂團和現代音樂中常見的樂器。」講座中,楊教授解說了竹笛的歷史、種類、技巧及音樂發展等知識。他的描述相當細緻,例如講解了笛子可以分為有笛膜和無笛膜兩種,而笛膜是笛子的一個特色。藉著笛膜的震動,笛子產生更為明亮、透明的音色。現時。大多數中國竹製吹管樂器都使用笛膜。

在北角社區會堂舉行以「竹笛縱橫談」為題的中樂文化交流講座。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在北角社區會堂舉行以「竹笛縱橫談」為題的中樂文化交流講座。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對於竹製吹管樂器,廣東人有一種傳統的叫法:「橫簫直笛」。然而,楊教授指出這種稱呼並不完全正確。橫簫實際上是指笛子,而直笛則是指嗩吶,簫是指洞簫。現時一般的稱呼是笛子、嗩吶、洞蕭。楊教授糾正了我們對吹管樂器的一般叫法。楊教授不僅講解了竹笛的歷史,還即場用不同種類的竹製吹管樂器作出了吹奏示範。在寬敞的北角社區禮堂中,笛聲清脆悅耳,清遠悠揚。「笙隨山上鶴,笛奏水中龍。」整個會堂彌漫著這優美的音樂。

如對吹管音樂感興趣,不妨關注香港中樂團最新推出的「中國民族管弦樂樂隊演奏 —— 笛子」。內容包含了中國當代六位著名作曲家郭文景、彭修文、趙季平、劉文金、關廼忠和顧冠仁所創作有關笛子的作品。笛子初學者可從這些演奏中掌握笛子的演奏技巧。香港中樂團經常使用的吹管樂器包括梆笛、曲笛、大笛、新笛;高音鍵笙、中音排笙、低音抱笙;中音管、低音管和嗩吶等。此外,香港中樂團亦會根據樂曲的需要採用其他不同型式的吹管樂器,例如洞簫、巴烏、塤、口笛、海螺等。

國家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一明確表態不僅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期望,更充分肯定了香港多年來蓬勃且多元的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發展。同時,亦為業界帶來源源不絶的發展機會。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香港政府積極推動文化發展,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積極與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演藝學院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等不同持份者攜手合作,發揮香港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優勢,善用香港豐富的文化資源,以落實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策略性定位。除此之外,香港擁有悠久的中國傳統音樂歷史,若能進一步加強推廣,必將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成功元素之一。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