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能為創作付出多少?可以做到幾盡?在媒體主導世界的年代,也存在滄海遺珠的例子。近年,媒體宣稱香港電影業已死,但一部部備受好評且票房亮眼的港產電影接連打破票房紀錄,可見香港電影依然叫好叫座。當媒體追捧外國潮流音樂,揶揄香港樂壇走向沒落之際 ,不少本地後起之秀卻蓄勢待發、如箭在弦,憧憬在香港樂壇大放異彩。
《埋班作樂III》一批充滿希望、信心和熱誠的年輕音樂人,透過這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才培育計劃,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期待加入香港流行音樂行列。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上週,筆者出席第三屆《埋班作樂》(Make Music Work, MMW III) 培育計劃成果總結音樂會,見證一批充滿希望、信心和熱誠的年輕音樂人,透過這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才培育計劃,追逐自己的音樂夢,期待加入香港流行音樂行列。事實上,香港音樂工業愈來愈蓬勃,新面孔和新聲音不斷湧現,而年輕音樂人的熱情有增無減。即使面對過去各種挑戰,許多的年青人依舊堅定不移,專注作曲、作詞、編曲或演唱等。他們有些可能已找到入行門路,但更多的則在尋找一些機遇,希望在音樂工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些年青人將為香港的音樂工業加入更多的新意、活力,展現當代的時代精神。
香港音樂工業愈來愈蓬勃,新面孔和新聲音不斷湧現,而年輕音樂人的熱情有增無減。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因緣際會下,著名唱作人馮穎琪和填詞人周耀輝走在一起組成「一個人一首歌」,並在2019年首辦《埋班作樂》音樂創作及製作人才培育計劃,該計劃獲香港政府文創產業發展處(前稱「創意香港」)的資助。2021年計劃邁入第二屆,今年迎來第三屆。這種結合培育與交流的計劃對行業發展有深遠影響。計劃是以資深行內人向年輕人分享在創作上、製作上,甚至音樂工業運作上的經驗,同時也透過《埋班作樂》,汲取年青一代的新活力與靈感,彰顯香港音樂不停,青春不分朝夕的創作熱情。在12月12日成果總結音樂會之前,這些新音樂人們已為演出作熱身準備,在不同場合與藝文媒體、音樂平台及公眾交流《埋班》的創作故事!例如《埋班》團隊為媒體專設的《埋班作樂》試聽會、尖沙咀誠品舉行的《埋班作樂III》作品分享會和南豐紗廠的「WeWeave編織生活節」。其中,更邀請到監製導師 Goro Wong 攜手作曲人一同首演《傷心的進步空間》,亦舉辦了作品展。作品展由探討生命與社會的連結,再鑽入探索不同靈魂所面對的課題,然後發現這些慾望、困惑、愁緒、束縛展,呈現創作者探討主題的深度思考。
成果總結音樂會現場共演唱12首作品,包括:Cath 黃妍《現在完成式》, Cloud 雲浩影《玉》, Gordon Flanders《碰觸在彌留之際》, Herman@The Hertz《隻狼》, Jan Curious 亞水《骨灰級情人》, Kiri T《縈》, Manson 張進翹《孵》, SOPHY 王嘉儀《地縛靈》, Tim@Dear Jane《That’s Okay》, Yoyo 岑寧兒《圓規》, Zeno 顧定軒《ZWAY》, 麗英 《傷心的進步空間》。大會司儀說:「願我們埋班步伐不停,創意不分朝夕,繼續離譜、繼續作樂,碰撞更多新火花!」
SOPHY 王嘉儀演唱《地縛靈》。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歷經十個月的努力,36位入選計劃的曲詞編新音樂人在六位監製導師的指導下,與12個演唱單位一起成就了12首讓人耳目一新、各有特色的原創音樂作品。策展人周耀輝對第三屆《埋班作樂》的感言:「聽著越來越多的聲音,唱著越來越多的音樂,我發現,越埋班越作樂就越能衍生意想不到的作品,層出不窮,超乎定義。它們可能是,復古的、實驗的、浪漫的、電子的,還是甚麼的,都在拓展著香港音樂的界線。因此,比起渴望更新,更渴望不停、不分朝夕。」
獲得最佳歌曲是《地縛靈》。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此外,大會同場頒發三個獎項包括最佳旋律、最佳歌詞、最佳編曲和最佳歌曲。其中,獲得最佳歌曲是《地縛靈》。《地縛靈》的歌詞以獨特視角描繪了城市中「地縛靈」的孤獨與悲號,並藉此反映現代生活的荒涼與希望。
伸延閱讀:
筆者去年初相關文章
筆者去年初相關文章。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