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與炫富

廖錦興博士| 5月20日2021年

「節儉是中國人的美德」從小到大都從長輩口中聽到這句話。

中國人勤奮節儉乃悠久的中華文化之一,而這跟朝代更替所帶來的戰亂、天災人禍不無關係,使人民習 慣積穀防飢。但有朋友卻認為歐洲的荷蘭人民才是節儉高手,環球時報本月中一篇有關荷蘭人「知慳識 儉」的理財文化,直得讓以節儉出名的華人參考。荷蘭消費者都是精打細算,「應使則使」,不會浪費, 比如大多數人一日三餐簡單得很,早午餐主要都是三文治,晚飯也非暴飲暴食。另外,汽車在許多國家 都是衡量消費水平的參考,按 2019 年的數據,荷蘭私家車的平均使用年期是 10.6 年,比盧森堡人 6.4 年、英國人的 8 年、比利時人和法國人的 9 年和德國人的 9.5 年的換車平均時間還要長久。同時荷蘭人 送禮也是非常節儉,根據當地的調查,人們送禮的平均銀碼不超過 10 歐元。2015 年荷蘭王后馬克西瑪 (Queen Máxima of the Netherlands)在當地第四大城市烏特勒支市出席活動時收到粉絲的一束鮮花,上 面甚至還貼著含 35%優惠折扣的標籤,記者了解到這束花價值僅為 1.34 歐元,荷蘭人這種平實的作風 也實在値得學習。

反觀我國,自改革開放獲得豐碩的經濟成果以後,中國內地都出現不少「炫富」現象,如內地遊客到港 的消費出手闊綽,更有離開國門到歐美國家「狂掃」名牌手袋,許多高級餐廳都是坐滿了來自內地的旅 客,中國由「儲蓄大國」變成「炫富大國」。這其實並非中國特有現象,從貧窮至小康社會,要做到社 會均富發展談何容易,回頭看當年改革開放領導人鄧小平說「讓小部分人富起來」是個既精明又實際的 策略。但這策略在西方社會是只會做而不敢說,因為說出來人民就會反對,認為這欠缺公平公正公義。 另外中國強勁的消費力也令不少國際品牌繼續投資內地,並增加推廣活動。

總括而言,我認為「炫富」乃一種短中期現象,隨著中國發展走向小康社會,而中產階級人口增加,平 均知識水平提高,內地人民的環保意識和教育亦續漸增強,無疑使社會整體的價值觀也隨之而變。從正 面看強勁的內地消費力,令國家在全球疫情嚴重和中美角力的雙重打擊下,能發揮內循環經濟的助力, 有利內地保持温和的經濟上升。內地於 2019 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 40 萬億元人民幣大關,最 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 60%左右,而從 2016 年至 2019 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從 33.2 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 41.2 億元人民幣,顯示內地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加,但內 循環經濟策略非長久之計,必須在疫情減退後增加與其他國家的雙邊貿易關係,使供需平衡和舒緩供應 鏈管理的壓力。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