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蕩的迴響-創作人的音樂旅程

廖錦興博士| 9月26日2021年

「為理想而奮鬥,絕不輕言放棄,最終能留低的不一定是最叻但一定是最熱愛的」爵士結他演奏家張駿 豪透過這一番話勉勵在追尋理想但遇到挫折的年輕人。在云云產業中,創意藝術是既吸引又崎嶇的,畢 竟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及階級觀念無處不在,隨便問問身邊的朋友喜不喜歡聽音樂、看話劇、逛 畫廊?他們都說喜歡,但若問是否願意以這些行業為終身職業或事業?相信大都「耍手擰頭」。身邊不 少年輕朋友都是音樂或藝術愛好者,他們有些是偶爾玩票性質亦有全職投入,但年輕人在追求自己的藝 術理想時,遇到挫折應堅持撐下去還是適時放手?

圖片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圖片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在分享環節中,張駿豪(Teriver Cheung)畢業於美國北德薩斯州大學爵士樂演奏系,曾在紐約發展音樂 事業,是一位擁有豐富爵士樂演奏經驗的演奏家、作曲家及藝術策展人。近年與幾位志同道合的音樂創 作人組成 R.O.O.T(Running Out Of Time),一隊以香港為家,融合爵士、搖滾、流行等音樂元素,創出 獨特風格的樂隊。Teriver 認為年輕人要認識自己的想法和優勢,也懂得了解別人的感受,既不隨波逐 流亦要別恐懼犯錯。在追尋夢想碰到挫折時,要為理想而奮鬥不輕言放棄,Teriver 說:「過去曾見證 不少有天份、在音樂創作上奮鬥的年輕人,最終能留低的不一定是最叻但一定是最熱愛的」。

多元音樂人盧宜均(Anna Lo)畢業於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現代音樂編寫及製作)及麻省理工大學(語言學、 音樂及戲劇藝術),Anna 擅長無伴奏合唱(A Capella)及編曲。自 2011 年大學畢業後便投身音樂藝術界, 從事作曲、演唱、指揮及伴奏等,亦參與本地流行音樂製作。Anna 表示一般音樂人面對傳統觀念的挑 戰,及父母對工作前景和生計方面的考慮,以致他們的音樂事業起步相對崎嶇,但能夠以自己喜歡的興 趣為終身事業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事情。Anna 忠告在年輕時需學習多種技能,讓自己有更多元的選擇。

流行音樂監製陳浩然(Edward Chan)被廣為人知的相信是與近期大紅大紫的 MIRROR 樂隊合作有關。 Edward 近期監製的作品包括 MIRROR《BOSS》、林奕匡《時間的囚犯》、姜濤《Master Class》、 衛蘭《It’s OK To Be Sad》。在被問及音樂監製的具體工作,Edward 說監製的工作比較多元,有編曲、 編詞,組織創作班子等,而過程中涉及很多溝通工作、編排流程、監察角色、成本和時間控制等等。他 勉勵年輕人要把握機會,每人身邊總有幾位天使,要好好珍惜。

過去香港的流行音樂文化都主要受到其他地區的影響,如日本、台灣及近年的韓國,既然香港本地有不 少天才橫溢的音樂創作人,那香港能否自己的獨特音樂文化?Teriver 認為就爵士音樂而言香港已經將 美國和韓國的爵士元素與本地結合呈現出一些屬於香港的音樂作品。Edward 則表示韓國音樂不僅在影 響亞洲,而是更能傳到美國,打進 BillBoard 成為當地的主流音樂,而過去幾年香港本地創作人的作品 亦能「出口」到其他地區,例如香港電子音樂人 hirsk 獲台灣金曲獎殊榮,姜濤的歌曲在日本成為推介 歌曲,亦有本地獨立音樂人與外國音樂人合作創作音樂,這都是非單向,而是雙向的方式,

當面對質疑和逆境時,Edward 認為先要處之泰然,經常自我檢討。以音樂創作為例,不要過於迎合大 眾口味,接受質疑,在堅持和協調中找到平衡,嘗試帶給大眾新口味。我全力推薦各位讀者網上重溫這 分享會(https://youtu.be/YBfNegImHVA),尤其與東區青藤計劃的學員互動的答問環節,也許令追求夢 想中的你有更深的領悟。

圖片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圖片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接收最新資訊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