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把電視劇看完,但一套引起了廣泛討論的內地電視劇《繁花》(Blossoms Shanghai),令我也加入追劇行列。
王家衛執導的《繁花》是近代內地電視劇的經典之作。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這部由王家衛導演執導的《繁花》共30集,豆瓣評分高達8.7。其唯美製作讓整部劇絕無冷場,經典台詞常縈耳邊,十年磨劍拍出精彩。故事以真實歷史上改編的同名小說,呈現出感人和勵志的情節。拋開那些 感動人心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劇中還回顧了上世紀80、90年代的社會、人民和經濟,國家經濟改革。在這段時間,中國實施了開放政策,股票及外貿市場都蓬勃發展。這股新潮流和新風氣,也令不少人手足無措,同時這風高浪急的環境,前面紙醉金迷的暴發戶,後面便千金散盡了結一生。但在繁華與夢想交織的年代,亦是民營經濟起飛的里程碑。
看繁花似錦,終有落盡時。八、九十年代的上海也不知產出了多少個「寶總」?多少段跌宕起伏的人生?雖然故事背景發生在上海,但那個年頭的繁榮盛世同樣在珠三角城市中展現,只是「金融服務和外貿」與「加工出口和外貿」之別。年輕人們抓住了時代變遷的機會,追逐自己的夢想。筆者先看普通話版本再看上海話版本,感覺上海話更見親切。
在劇情中還有一個被人忽略的章節,當年開放股票市場後,出現虛實相間的關係。以代表股票的「虛」結合生產的「實」來推動經濟。劇中角色「寶總」提出「社會價值觀念」令服裝公司能成功獲得上市權,「股票上市不能成為資本遊戲,要有實實在在的產業,通過上市做大做強,讓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東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事實上當年中國面對國企下崗潮,僅上海紡織工人便有55萬人下崗。去年有一套熱播電視劇《漫長的季節》就是道出這種迫切需要,讓國企下崗工人到大型民營企業經「再就業」去解決這難題。「寶總」在上市洽談會強調時裝行業,是安置優秀女工的重點行業,並要承擔社會責任 ,回報社會。
王家衛說:「帶著《繁花》看《繁花》」,看畢電視劇也要看2015年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的原著。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最近病逝的民營企業家宗慶後,便是改革開放後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於1987年利用借貸14萬元(人民幣,同下)與兩名退休教師接手一個長年虧本的校辦企業,靠代理銷售汽水、冰棒和文具起家,創立了中國企業500強之一的娃哈哈集團,2022年營業收入達512億元,位列全球飲料行業前三位。
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中國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傑出民營企業家。當中有科企騰訊馬化騰、阿里巴巴馬雲、比亞迪王傳福、華為任正非、小米雷軍等,但像第一批以製造業或外貿起家的老企業家如娃哈哈宗慶後、三一集團梁穩根、美的何享健等,都是見證國家改革開放和把握時機,奮鬥打出名堂,不僅促進內循環經濟,還是首批出海企業,讓中國製造走遍全球,賺取「世界工廠」名譽和強壯了國家外匯儲備。這些改革開放後的民營企業家分為六種類型,包括敢闖敢試、創建品牌、響應國策、實業 為本、創業創新,以及承擔社責。民營經濟的發展。共同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大經濟成就之一。在這四十年,從無到有,「40%的資源、創造了50%稅收、60%GDP、70%科技成果、80%就業和90%新增就業」,也就是改革開放後的四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光榮。1978年,中國GDP只有0.37萬億元,到2017年,中國GDP創下82.7萬億元,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本周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3年GDP更超過126萬億元。
回顧鄧小平1992年南巡時說:「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能發展就不要阻擋,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可能搞快點,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麼可以擔心的。低速度就等於停步,甚至等於後退,要抓住機會,現在就是好機會。」後來,鄧小平強調:「發展才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大膽地試,大膽地闖」,並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理論,打開了中國邁向富強的大門。
無論是上海還是珠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中也有不少港商的蹤影,《繁花》主角「寶總」憑著香港哥哥的外貿訂單作起步,以及大批在珠三角設廠的港商,都是利用國家「三來一補」政策,開花結果,蛻變為大型甚至跨國企業。誠然這些已成歷史,當下的國際形勢複雜,地緣政治和逆全球化的現象,正在考驗國家應對強大挑戰的能力。
上世紀80年代的黃河路已今非昔比,但上海南京路仍是繁華的象徵。 (廖錦興博士提供圖片)
要接收最新的文章,請考慮成為訂閱者 。每星期發布新科網人語的內容。多謝支持青工俠說!